世界經濟正越來越走向全球化,保健產業也不例外。近來在國內流行的各種所謂保健品中,有許多實際上是從國外,特別是美國引進的,而且往往是人家的過氣產品。例如一度很紅火的「腦白金」,其實就是美國90年代中期短暫流行過的褪黑素;「核酸營養品」依據的是美國江湖醫生富蘭克的說法,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也曾經流行過,八十年代初被美國法庭認定為商業騙局後,就在美國市場上消失了。現在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各種保健品,以後也有可能被人引進中國,因此對其作一番簡短的介紹、評價,還是有必要的。
目前美國市場上的保健品也稱作「膳食補品」(dietarysupplements)。據美國《預防》雜誌的調查,目前有1億5千8百多萬美國人在使用膳食補品。這個市場極為龐大,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發佈的報告,在2000年補品的銷售額達到了230億美元,自1994年以來美國消費者花在補品上的花費已幾乎加倍,並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在美國超級市場、藥店都有補品專櫃,互聯網更是推銷補品的天堂。我每天都要收到數封不請自來的推銷補品的電子郵件。有一封是推銷「人體生長激素」減肥制劑的,翻譯成中文是:
「有關人體生長激素的驚人發現正在改變我們對衰老和減肥的看法。減肥的同時使肌肉結實並一次性全盤逆轉衰老跡象,加強性能力,增強記憶力,滋潤皮膚,長出新發,讓皺紋消失。」
聽上去是不是很像國內的保健品廣告?美國人吃補品,和中國人進補、吃保健品的目的一樣,是想達到自我保健的目的,保持身體的健康,以及用於防止或治療各種疾病。在1994年以前,美國補品上市之前,和藥品一樣要證明有聲稱的療效,經過FDA批准。在1994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膳食補品健康和教育法案》,限制了FDA的權力,從此補品可以不經FDA批准就生產和銷售,美國補品市場迅速膨脹。FDA的權力只限於保障補品的安全,一旦發現某種補品有害健康,可以禁止其銷售。補品廠家、推銷商可以不經FDA批准就聲稱其補品有何作用,但是必須寫明:「這個說法未經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認定。該產品不試圖用於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至於虛假、不實廣告,另有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管理。
美國補品市場與中國的不同,沒有哪一個公司的特殊產品能夠風靡一時。在市場上常見的產品,都是成分單一、公開、沒有專利的產品,由多家公司生產。美國常見的補品,大致可以分成這幾大類:
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佔了美國補品市場的最大份額。有的是成分單一的制劑;有的是把人體必需的所有維生素和礦物質按人體每天需求值合在一起製作成片劑,用意是讓人每天吃一片就可以保證對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的需求,很受歡迎。醫學界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作用已有比較透徹的瞭解,可以用於治療因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引起的疾病,對特定的人群也有益處,例如美國醫學界提倡孕婦服葉酸制劑以防止胎兒畸形,因為懷孕早期缺乏葉酸會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現神經管缺陷。適量地服用這類制劑,至少沒有什麼危害。但是,美國醫學界並不認為一般的人都應該定期服用維生素、礦物質制劑,更不認為大量地服用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能起到保健作用,恰恰相反,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過量吸收可能有害健康。美國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鮑林在生前提倡「維生素C療法」,認為每天大量地服用維生素C能防止感冒、癌症等多種疾病,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一直受到美國醫學界的批評,但是由於鮑林的名氣,至今仍有許多美國人信他那一套。
草藥製劑:像中國人一樣,許多美國人也崇拜「天然藥物」,相信草藥勝過化學藥物。不過,在美國市場上,真正的草藥並不容易見到,在超級市場、藥店賣的草藥製劑,都是經過化學方法提取,以膠囊或片劑的形式銷售,實際上還是「化學藥物」。近年來某些中成藥作為膳食補品也開始進入市場,但是還只限於華人社區,在一般的美國藥店、超級市場見不到。有些中藥,特別是一些補藥,因為重金屬含量過高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被禁止出售。在美國市場上常見的草藥製劑包括綠茶、大蒜、山楂、人參、桉葉、銀杏葉、貫葉連翹、姜、迭迷香、鋸齒矮棕櫚、蕁麻、蘆薈等植物的提取物。對這些藥物的療效的說法,基本上和中醫沒有關係。有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的支持,有的有一些初步的證據,但還沒有確鑿到能被FDA批准的地步,所以先作為補品上市。
氨基酸: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小分子,因此有營養價值。不過,市場上的氨基酸制劑並不是要作為營養素製造蛋白質(那應該從食品中吸收),有的也不是蛋白質的成分,它們是作為某種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的補品來賣的。例如,L-精氨酸被認為能增強免疫力、抵抗癌症,L-組氨酸被認為有助於治療關節炎,等等。對這些說法,仍有待證實。
激素:前面提到的褪黑素(所謂「腦白金」)就是一種激素,目前美國市場上銷售的褪黑素只寫著「有安眠作用」,而沒有任何神奇的說法。最常見的激素類補品是脫氫表雄甾酮(DHEA),這是腎上腺分泌的一種類固醇激素,在體內被轉化成幾種其他激素,包括雌激素和睪酮。它的分泌在20至30歲時達到頂峰,之後直線下降,因此被商人稱為「青春素」,宣稱能抗衰老。有多項動物實驗顯示DHEA有增強免疫力、記憶力、抗癌、抗糖尿病、抗衰老的作用。但是人體臨床試驗未能證實這些作用。作為能轉化成性激素的激素,長期使用可能有嚴重副作用。在互聯網上經常見到推銷「生長激素」制劑。實際上,生長激素在美國屬於處方藥物,不可能做成補品銷售,所以可以肯定那些制劑不含真正的生長激素。而且,生長激素口服無效,而必須通過注射才有作用,而且非常昂貴(一年需要花費2萬美元)。注射生長激素對衰老的作用仍然有待證實,其副作用也值得警惕。
其他:例如花粉、蜂王漿,在美國市場上也可見到。美國醫學界認為這兩種制劑不具有保健價值,反而有引起過敏的危險。一些華人經銷商在美國推銷蜂王漿時,因被認為做不實廣告,曾遭到FTC的罰款。又如,前文中提到的過氧歧化酶(SOD),這是體內的一種「自由基清除劑」,由於自由基被認為是導致衰老的一個因素,因此市場上也能見到以SOD為成分的抗衰老補品。事實上,SOD作為一種蛋白質,口服後將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進入體內發揮作用。
從這些介紹可以看出,美國補品市場相當混亂,絕大多數補品的作用都沒有獲得證實,美國人的「進補」,其實也和中國人的「進補」一樣,就是花錢買個安慰。如果迷信某種保健品,是在以身體健康為賭注,浪費時間、金錢,甚至可能由於副作用而損害身體。健康之道,在於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在於「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