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煙不喝酒歷來被當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抽煙絕對有害健康,這是醫學界的定論,也已成了全社會的共識。但是對喝酒的看法卻並非如此簡單。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適當喝酒能夠「舒筋活血」。醫學界現在也越來越傾向於認為適量的喝酒可能的確有助於健康,特別是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的頭號殺手,其中大約有60%屬於冠心病。在發達國家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這是由於脂質在動脈管壁內沉積,形成一個個瘤一樣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變得狹窄,甚至堵塞,血液供應不暢直至被截止。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在動脈管壁沉積下來,形成粥樣小瘤。血液中還有一種「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幫助回收、清除LDL,防止粥樣小瘤的形成。
20世紀初,病理學家在解剖那些因為酗酒導致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屍體時,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發現,這些人的大動脈管看上去特別乾淨,粥樣小瘤很少。一個很明顯的解釋是,這些人死得太早,粥樣小瘤還沒有來得及在血管壁中累積下來。但是也有人猜測酒精能夠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樣小瘤。
20 世紀60年代的一項調查似乎為後一種解釋提供了佐證。這項調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的關係,其中有一項結果是調查者完全沒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似乎更高。以後在多個國家對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項調查也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適量的喝酒能夠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蘭的研究者合作分析了以前28項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每天吸收25克酒精(相當於兩杯酒。杯的大小當然與酒的種類有關,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據酒的種類而選用不同的杯子了,也就是說,這裡說的「一杯酒」,相當於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的人,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2002年11月,在美國心臟協會的會議上,美國加州的研究人員報告了最新的一項統計結果。在1978∼1985年間,他們共檢查了 128,934名病人,其中16,539人已在1978∼1998年間死亡,有3001人的死亡是由於冠心病導致的。對這些病人的統計表明,那些每天喝一、兩杯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32%。
那麼,酒精是如何降低了冠心病的呢?如果不能證明酒精的作用機制,這種統計結果總是無法讓人完全信服的。多項研究表明,適量喝酒者血液中HDL(「好」膽固醇)的含量要比一般人高出10%∼20%,而高HDL含量意味著血管壁會更乾淨。酒精究竟是如何提高HDL含量的,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可能是由於酒精能夠影響肝臟中合成HDL的酶。酒精可能還能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 LDL和血纖維蛋白原(能導致血液凝結)的含量,這也有助於防止冠心病。
如此看來,不論是統計調查還是生理研究都支持適量喝酒能降低冠心病的結論。但是飲酒過度又是有害健康的,不僅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律不齊、心肌病),而且能導致多種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乳腺癌),此外,孕婦喝酒能導致胎兒畸形。所以,關鍵在於「適量」。那麼怎麼算適量呢?美國國家科研委員會的建議是每天不超過相當於40毫升純酒精的量。加州兩名研究飲酒與冠心病關係的權威克拉茨基(ArthurL.Klatsky)和艾克(RogerR.Ecker)的建議是,男人每天不超過2杯,女人每天不超過1 杯。如果男人每天飲酒在3杯以上,女人每天飲酒在2杯以上,則算過量。每天1∼2杯只是上限。對那些想靠喝酒降低冠心病危險的人,他們的建議是每星期1到 3杯。
如果你本來滴酒不沾,那麼是不是從此應該開始喝點酒呢?也未必。適量的喝酒只對那些得冠心病的危險性比較高的人,才可能有好處。這些人包括:有冠心病家族史、抽煙、高血壓、總膽固醇高於200、HDL低於35、男人在40歲以上、女人在50歲以上。如果你不屬於這個人群,喝酒可能對你沒有任何好處。特別是年輕的女性,她們一般已不容易得冠心病,因此喝酒不太可能再降低得冠心病的危險,反而有提高得乳腺癌的危險。
那麼應該喝什麼酒比較好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喝葡萄酒似乎比喝其他酒更有助於降低冠心病危險。克拉茨基等人在1990年代發表對130,000名加州居民的調查結果表明,喝葡萄酒和啤酒得冠心病的危險性要比喝烈性酒低。在2002年11月的美國心臟協會的會議上,克拉茨基進一步報告說,那些每天喝葡萄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要比喝啤酒的人降低25%,比喝烈性酒的人降低34%(吸入的酒精量相同)。但是,由於喜歡喝葡萄酒的人一般來說其生活方式也更健康(例如不抽煙、飲食較平衡),因此很難說這種危險性的降低是否真正是葡萄酒引起的。不過,有多項生理、生化研究認為葡萄酒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能的確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不抽煙不喝酒」的金科玉律也許可以改成「不抽煙少喝酒」。適量的喝酒可能對某些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這不應該成為酗酒的借口。喝酒過量仍然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