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些「著名」的保健品更是頻頻進入我們的視野。
讀者朋友要樹立正確的保健觀,掌握辨別虛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切不可以從一個陷阱掉入另一個陷阱。
吃核酸真能補基因嗎?
基因控制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影響著我們的生老病死。許多疾病都與基因突變有關係。組成基因的物質是核酸。因此,可以說,核酸是體內最重要的物質之一,生命活動離不開核酸。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如果我們體內沒有足夠的核酸用來組成基因,是不是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注意在吃飯時多吃點核酸呢,甚至吃一些能夠「營養」基因的保健品呢?
橫空出世的不老仙丹
目前市場上有人在推銷形形色色的「核酸營養品」、「核酸保健品」,利用的就是人們這種吃什麼補什麼的心理。這些保健品價格昂貴,但是吹得天花亂墜,讓消費者覺得這錢花得很值。例如有一種「核酸營養品」的說明書是這麼介紹其功效的:「增強基因自我修復能力,顯著改善腦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及細胞分裂,提高免疫力,美容養顏潤膚。核酸具有抗病毒,抑腫瘤,抗衰老,健腦益智的功效。在臨床實踐中,令醫學界十分驚喜的是:在糖尿病及併發症,肝臟疾病,高脂血症,腦血栓後遺症等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症,肢體震顫麻痺(帕金森氏病)關節炎,白細胞減少症,神經系統疾病,性功能減退,肝腎受損等諸多方面,核酸都顯現出獨特的保健功效。」
這幾乎是把核酸當成了包治百病、永葆青春、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而且據說是早就被證明了的,有一則廣告如此說:「早在1977年,美國開業醫生班傑明·富蘭克博士就把核酸合劑(DNA、RNA混合物),分發給門診患者食用,每日1.5克∼2克劑量,結果使大批老年人延緩了衰老,避免了癡呆,增強了記憶,恢復了精力;使一大批成年病人擺脫了糖尿病、腦血栓、冠心病、肝病、腫瘤等疾病的痛苦;使一大批中青年婦女祛斑除皺,皮膚潤澤,得到美容。這就是著名的核酸代謝療法,其實質就是食補核酸(DNA、RNA)。」
有一則廣告則乾脆宣佈核酸就是長生不老藥:「DNA受損,則導致疾病的產生,使細胞分裂受到嚴重影響;補充DNA,則細胞生長加快,人體機能就充滿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孕婦需要補充DNA,嬰兒需要補充DNA,學生需要補充DNA,體弱多病的人需要補充 DNA,中年人、特別是老年人更需要補充DNA。DNA旺盛則生命之樹常青。補充DNA就是長壽不老的奧秘。DNA,應該是當年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找的 『不老仙丹』。」
但是奇怪的是,既然核酸早就被證明了有神奇的營養、保健和治療作用,卻沒有一部權威的營養學教材把核酸列為營養素。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類所需的全部營養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並沒有核酸。
就像上面提到的一則廣告所說,「核酸營養」和「療法」是由美國紐約一名普通醫生班傑明·富蘭克在70年代一手炮製出來的。但是這則廣告沒有告訴大家的是,科學界並不接受富蘭克公佈的結果,因為這些結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的證實。在20世紀7、80年代,美國也有人推銷核酸營養品。美國法庭曾經在1981年2月 5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連續四次判決所謂「核酸營養」和「療法」是通過虛假廣告誘惑、騙取消費者錢財的商業騙局。從那以後,「核酸營養品」在美國就基本銷聲匿跡了。近來在中國興起的「核酸營養」熱也是奉富蘭克為祖師爺,其理論依據、產品和宣傳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國「核酸營養」騙局沒有什麼不同。
服用「核酸營養品」的真實效用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核酸營養」究竟是科學新成果,還是商業騙局?假如核酸真是靈丹妙藥、長生不老藥的話,那麼我們也不必去特地吃什麼「核酸營養品」。核酸是構成基因的物質,每個細胞都含有基因,因此只要有細胞,就有核酸。我們吃的食物都來自於生物,因此核酸、核甘酸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食物之中,我們每天都要吃進大量的核酸。不同食物的核酸含量會有所不同。核酸含量比較高的食品包括酵母菌、蘑菇、動物內臟、肉類、魚、蝦、豆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核酸含量往往也比較高。相對來說,糧食所含核酸比較少。因此,每個人每天吃進的核酸的量,會隨著所吃食物的種類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人每天要從食物中吃進0.1∼1克的核酸。
不過,我們吃進去的這些核酸,是不可能用來「補基因」的。核酸是攜帶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它對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過它所攜帶的遺傳信息而體現出來的。每個人的遺傳信息都是獨特的,必須被忠實地複製、表達。如果讓外來的核酸參與進去,人體的遺傳信息就會混亂,人就會生病乃至死亡。病毒就是將外源核酸注入了人體細胞中,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試想,如果我們吃到肚子裡的核酸能被直接吸收到體內,而且參與體內的生理活動,那麼我們體內豈不是有豬基因、大米基因等等外來基因在發號施令?我們還能算是人嗎?因此,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我們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正常狀態下不能吸收像核酸這樣的生物大分子。
那麼我們通過食物吃到肚子裡的那些核酸跑哪裡去了呢?它們在消化道裡被逐步消化掉了。食物被我們吃下去後先是到了胃,那裡有大量的胃酸分泌出來,在酸性的條件下,核酸很容易自發地發生水解,斷裂成比較短的片段。這樣,外來核酸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就被破壞掉了。不過,光靠核酸自發的水解並不保險,還必須用酶對它們做進一步的處理。酶是什麼東西呢?它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質。有許多化學反應,如果自發地進行的話,速度極慢,慢到相當於無法進行下去,但是如果有了針對這種化學反應的酶,就能夠大大地加快反應速度。不同的酶會催化不同的化學反應。
核酸離開胃進入腸道後,碰上了各種各樣的酶。在腸道中有一種核酸酶,它能把核酸切割成很小很小的片段。核酸本來是由成千上萬個核甘酸鏈接而成的,在核酸酶的作用下,這些鏈接被打得粉碎,只剩下一些由幾個核甘酸組成的小碎片,叫作寡核甘酸。腸道中還有一種酶叫做磷酸二酯酶,它進一步切割寡核甘酸,把它們變成了一個個單個的核甘酸。不過事情還沒有完。腸道中還有一種核甘酸酶,顧名思義,它是專門用來對付核甘酸的,把它進一步水解成了更小的分子,叫作核甘。核甘被吸收進了細胞中後,還得再經過一番折磨,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鹼基和磷酸核糖。經過如此這般的折騰,核酸被切割得可謂體無完膚了,才算罷休,最後得到了兩種非常小的分子,幹什麼用呢?磷酸核糖是一種糖,能夠參與糖的代謝,也能夠被用於合成新的核甘酸。鹼基包括嘌呤和嘧啶兩類,也能被用於合成核甘酸,或者進一步降解而排出體外。
我們吃下去的核酸都被分解掉了,那麼我們細胞中構成基因的核酸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們全都是利用細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細胞合成核酸有兩條很不相同的合成途徑。一條途徑是,先由鹼基和磷酸核糖合成核甘酸,然後用核甘酸合成特定序列的核酸。用於合成核甘酸的鹼基和磷酸核糖,有一部分是從食物中吸收的,還有一部分來自細胞中原有的核酸水解後,重新利用。如果食物提供的鹼基和磷酸核糖太少,會不會最終影響到體內核甘酸的合成呢?不會,因為核甘酸還有另外一條所謂「從頭合成」的產生途徑,不是直接利用鹼基,而是將其他的分子轉化成核甘酸(確切地說,把磷酸核糖焦磷酸轉化成嘌呤類核甘酸,把氨甲酰磷酸轉化成嘧啶類核甘酸)。因此,鹼基(嘌呤、嘧啶)以及產生它們的核酸、核甘酸、核甘都不被視為必需營養物。
諾貝爾獎獲得者指斥「核酸營養」
「珍奧核酸」在廣告中打出了3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給人的印象是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在支持「核酸營養」。我們決定戳穿這個謊言。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聯繫起來並不方便。有三位很快給我們回了信,他們都表示,核酸沒有營養價值,他們的研究也與「核酸營養」無關。
197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戴維·巴爾的摩在信中說:「據我所知,沒有證據表明核酸是一種營養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來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何益處。人體不能吸收核酸。它將在腸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們對人體營養極少有補充作用。」他還說,這家企業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進行廣告宣傳,並未取得他的許可。
197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維爾納·阿爾伯則說,大連珍奧核酸「從來沒跟我聯繫過,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們這些宣傳材料。核酸存在於所有未經加工的植物和動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個人的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據我所知,我們過健康的生活並不需要額外的核酸(它除了通常的有機物外還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與核酸的營養價值無關。」
還有一位是198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保羅·伯格。當被問及珍奧核酸生產企業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進行宣傳是否獲得了他的許可、他的研究是否與核酸營養有關時,他回答說:「對你的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絕對沒有。吃核酸很可能沒有任何特殊的營養價值。」
據此我們寫了篇《諾貝爾獎獲得者否認核酸營養》的報道在新語絲網站上貼出。在這篇報道的基礎上,《南方週末》 2001年2月24日頭版頭條刊登了記者楊海鵬和復旦大學遺傳所博士生朱鵬程合寫的長篇報道《三位諾貝爾獎科學家指斥中國核酸營養品》,向廣大讀者介紹了揭露「核酸營養」騙局的來龍去脈,引起了「核酸營養」廠商的恐慌,竟在全國各地收購這一期的《南方週末》,試圖減少它的影響。
2001年 3月6日,美國冷泉港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總裁詹姆斯·沃森也給我們回了信。沃森和弗蘭西斯·克裡克在1953年提出DNA雙螺旋結構,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1962年兩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沃森在信中說:「我從未允許珍奧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蘭西斯·克裡克的照片。他們歪曲了我的觀點,因為在我們的膳食中,無需補充核酸。
2001年6月,海南出版社出版方舟子著《潰瘍——直面中國學術腐敗》。該書第一部分《「核酸營養」真相大揭密》收錄了我撰寫的十幾篇有關文章。同年8月10日,美國著名的學術期刊《科學》發表報道《中國:生物化學家發動反對道德敗壞的網上戰爭》,向各國科學家介紹該書的出版和我在網上揭露中國學術腐敗,特別是揭露「核酸營養」騙局的事跡。《北京青年報》、《科學時報》等報紙都轉載了這篇報道。
2001年9月,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在上海召開第八屆學會代表大會。新當選的理事會一致通過決議:學會成員不應擅自用本學會名義發表帶商業色彩的宣傳文章,或進行帶有商業色彩的廣告活動。
鄒承魯院士在2001年10月10日《文匯報》發表文章《科學家不應做「廣告明星」》,指出:「做出這樣一個決議,主要源於前不久曾沸沸揚揚的『核酸風波』。對於這個爭論,我的意見是:核酸營養之爭在學術上沒有多大意義,只不過是一個商業炒作和學術道德的問題。」「我認為,對於那些已經做了虛假廣告的人,應該向社會作一個交代。就像人會生病一樣,犯個別錯誤人所難免。問題是,犯了錯誤,是知錯就改,還是強詞奪理、諱疾忌醫?我覺得,對有悖科學道德的事件進行公開曝光,不僅教育本人,讓社會和科技界瞭解,共同監督,更可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