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服用核酸有害無益
而且,核酸吃得太多還能引起痛苦。海鮮、豬下水幾乎是人人都喜歡的美味佳餚,但是有許多人卻只能強忍著食慾,不敢吃它們,因為這些美味佳餚除了含有大量的刺激食慾的蛋白質,還同時含有大量的核酸,這些人因為身體有病,醫生叫他們不要吃核酸含量高的食物。食物中的核酸經過消化、降解產生的嘌呤鹼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臟被降解為尿酸,送到腎臟,排入尿中。因此食品中核酸過多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如果血液中尿酸過多,會在關節滑液中析出,引起關節炎,即所謂「痛風」,讓患者苦不堪言。17世紀英國有一位被稱為「醫學的莎士比亞」的名醫悉德哈姆本人就是一名痛風病患者,曾對痛風的痛苦有過生動的描述:
「患者上床睡覺時健康狀況良好。清晨兩點左右,他因大腳趾的劇痛而驚醒;較少見的是腳後跟、踝或腳背的劇痛。這種痛苦簡直像關節脫位一樣,但是患部的感覺又像澆了冷水。隨之而來的是寒顫和哆嗦,還有一點發燒。開始本來就厲害的疼痛這時變得更加嚴重。隨著痛苦程度的增加,寒顫和哆嗦也加重,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種現象達到高峰,患部涉及跗骨和蹠骨及其韌帶。忽而是韌帶的劇烈拉扯和撕裂般的疼痛,忽而是一種重壓和緊繃感。這時患部的感覺如此敏銳和強烈,它甚至經受不住被子的重量,即使一個人在屋子裡走動的聲音都變得無法忍受。整個夜晚都在痛苦、失眠、不斷改變姿勢中度過;輾轉翻身和關節疼痛同樣地持續不斷,而到惡性發作的時候,更加的嚴重。」
過多的尿酸還可能產生腎結石或對腎臟造成傷害。因此,如果吃了太多的核酸,不僅對身體沒有好處,還有害處。
把前面所說總結一下:
第一,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體細胞利用,也幸好不能被利用。人體細胞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
第二,食物中的核酸都將被分解成核甘酸、核甘、磷酸核糖、鹼基,然後或者用於合成核甘酸(聯起來就成了核酸),或者參與其他代謝途徑,或者降解排出體外。
第三,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問題。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會影響人體細胞中核酸的合成,因為核甘酸有別的合成途徑。可以用別的分子從頭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體內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醫學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如果飲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缺乏的必需營養物,比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但是無需特地去補充核酸,因為核酸不是必需營養物。
第四,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導致血液、尿中尿酸太多,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他們吃了「核酸營養品」後覺得效果不錯呢?我們在廣告上見到的「核酸營養品」如何如何讓服用者恢復健康、煥發青春的故事,往往是編造出來騙人的。不過,也可能有些人在吃了「核酸營養品」後的確覺得有一定效果,這是心理作用導致的。人體的機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響。在試驗一種新藥是否真正有效時,按醫學慣例必須把病人分成兩組做試驗,一組服用新藥,一組服用做成藥片樣子的糖片(叫做「安慰劑」),但是告訴病人吃的是藥物。結果在那些吃沒有藥效的安慰劑的病人中,往往有一部分病情會減輕甚至痊癒,這就是心理暗示導致的。只有在服用新藥的效果明顯好於安慰劑時,我們才能認為新藥的確是有效的。因此現代醫學認為病人的證詞不能作為科學依據。一種營養品或藥物是否有效,必須有可靠的生理、藥理基礎和嚴格的臨床測試才能認定。「核酸營養」沒能通過這樣的認定。
「核酸營養品」的廣告還經常提到基因療法和核酸類藥物,實際上它們和「核酸營養品」毫無關係。基因療法是指讓病毒等載體攜帶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體細胞中修補特定的基因序列。這和「核酸營養」完全不是一回事。目前開發的核酸類藥物中有一類屬於核甘酸類似物,比如用於治療乙肝的拉米夫啶就是一種化學結構類似於嘧啶核甘酸的藥物。乙肝病毒在繁殖時,需要合成自己的核酸,如果遇到拉米夫啶,就會誤把它當成核甘酸加以利用,結果核酸的合成反而被抑制住了,這樣就達到了抑制乙肝病毒繁殖的目的。這和「核酸營養」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順便說一下,在市場上除了用來吃的「核酸營養品」,還有「核酸化妝品」,號稱在皮膚上塗上含有核酸的化妝品能夠營養皮膚細胞的基因,達到美容的效果。塗在皮膚上的核酸會被皮膚分泌的酶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甘酸。皮膚細胞無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甘酸。因此化妝品中的核酸沒有任何用處。
揭露「核酸營養」商業騙局綱要
「核酸營養」是騙局
「核酸營養」和「療法」是由美國紐約一名普通醫生本傑明·富蘭克在上世紀70年代一手炮製出來的。美國法庭曾經在1981年2月5日、4月10日、7月20 日、10月22日連續四次判決所謂「核酸營養」和「療法」是通過虛假廣告誘惑、騙取消費者錢財的商業騙局,違反了美國法典第39編第3005條。在中國興起的「核酸營養」熱也是奉富蘭克為祖師爺,其理論依據、產品和宣傳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國「核酸營養」騙局沒有什麼不同。
國際權威機構、權威人士否認「核酸營養」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有關文件確認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物中不包括核酸。世界衛生組織營養部的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否認人體需要額外補充核酸。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在1999年發表的關於營養品工業的報告中指出口服核酸無效,核酸缺乏症不存在。
人類基因組計劃領導人、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弗蘭西斯·柯林斯在2000年5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核酸營養」是一個荒唐可笑的騙局。
四位其名字和肖像被中國廠家用於做「核酸營養」廣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澄清他們的名字和肖像被盜用,他們不認為核酸有營養。
核酸是什麼?
核酸是一類生物大分子,分為核糖核酸(簡稱RNA)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兩種,是攜帶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核酸對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過它所攜帶的遺傳信息而體現出來的。每個人的遺傳信息都是獨特的,必須被忠實地複製、表達。如果讓外來的核酸參與進去,人體的遺傳信息就會混亂,人就會生病乃至死亡。
人體不能直接吸收核酸
核酸是分子量很大的生物大分子,細胞膜在正常狀態下不能吸收生物大分子,這是細胞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如果生物大分子進入了細胞,細胞機能將會紊亂乃至死亡。病毒感染的機理就是打破了細胞膜,而把核酸注入了細胞中,使人體得病。人體細胞中的核酸全都是利用細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
食品中的核酸在腸道中被分解
食品中的核酸在腸道中將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核甘酸、核甘,而被吸收進細胞中,在細胞中進一步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鹼基(包括嘧啶和嘌呤兩類)。鹼基或者用於合成核甘酸(聯起來就成了核酸),或者參與其他代謝途徑,或者降解排出體外。
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核酸、核甘酸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食物之中,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問題。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會影響人體細胞中核酸的合成,因為核甘酸有別的合成途徑,可以用別的分子從頭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體內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醫學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老年人無需特別補充核酸
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表明老年人的核甘酸的吸收能力和合成能力會降低,因此老年人無需特別補充核酸。
食用核酸過多有害無益
外源核酸降解後產生的嘌呤鹼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臟被降解為尿酸排出。因此食品中核酸過多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如果血液中尿酸過多,會在關節滑液中析出,引起關節炎,即所謂「痛風」;也可能產生腎結石或對腎臟造成傷害。
如果飲食不平衡、消化不正常也不需要補充核酸
如果飲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缺乏的必需營養物,比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但是無需特地去補充核酸,因為核酸不是必需營養物。
有人吃了「核酸營養品」後覺得效果不錯乃是心理作用
人體的機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響,因此現代醫學認為病人的證詞不能做為科學依據。一種營養品或藥物是否有效,必須有可靠的生理、藥理基礎和嚴格的臨床測試才能認定。「核酸營養」沒能通過這樣的認定。
核酸化妝品沒有用處
塗在皮膚上的核酸會被皮膚分泌的酶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甘酸。皮膚細胞無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甘酸。因此化妝品中的核酸沒有任何用處。
添加核甘酸的配方奶粉和「核酸營養」無關
人乳中含有核甘酸。有一些動物實驗和體外實驗表明,食物中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對細胞免疫反應的最佳功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專家認為應把核甘酸當成「半必需營養物」,在給嬰兒和特殊病人吃的配方奶粉中添加適量的核甘酸。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美國的配方奶粉中不添加核甘酸。在斷絕了其他所有食物來源靠配方奶粉維生時,也許不應完全排除外源核甘酸。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額外的核甘酸能夠增強人的免疫能力或別的什麼奇妙功能,更沒有可信賴的研究認為人在正常飲食的條件下,需要特地去補充核甘酸。
基因療法和「核酸營養」無關
基因療法是指讓病毒等載體攜帶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體細胞中修補特定的基因序列。這和「核酸營養」完全不是一回事。
核酸類藥物和「核酸營養」無關
目前開發的一類核酸類藥物屬於核甘酸類似物,其藥理是用核甘酸類似物阻礙腫瘤細胞中核酸的合成,達到抑制腫瘤增長的目的。由於核甘酸類似物也會阻礙正常細胞中核酸的合成,因此這種藥物有很大的副作用。還有一類是反義核酸,用於阻礙蛋白質的合成。這些和「核酸營養」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核酸營養」不是科學新成果
一項科學新成果是可重複的、可獨立測試的試驗。試驗結果要經過同行鑒定,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越是重大的成果,越要經過更嚴格的測試,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引起各國同行的重視、檢驗。「核酸營養」如果成立的話,是一項能夠改寫生物化學教科書的重大成果,對它的檢測、認定必須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才符合常規。但是「核酸營養」鼓吹者所依賴的文獻都發表在不入流的、不被承認的期刊上,經不起推敲。「核酸營養」不是科學新成果,而是舊騙局。
那些支持「核酸營養」的中國專家向公眾做偽證
他們都是「核酸營養」騙局的既得利益者,是「核酸營養」騙局的同謀,因此昧著良心向公眾做偽證。他們試圖把商業騙局轉變成學術爭論。這是中國學術界腐敗的一大例證。
「核酸營養」已在美國銷聲匿跡
筆者和一些朋友檢查了美國各地的商店,未能發現任何「核酸營養品」,只在華人開的商店中見到從中國進口的這類商品。筆者檢查了美國幾家最大的營養品供應商的目錄,也沒能找到任何「核酸營養品」。美國做為「核酸營養」的發源地,已經完全拋棄「核酸營養」。
我們應該怎麼辦?
如果你購買乃至食用了「核酸營養品」,你已是這個騙局的受害者,應該向廠商要求退賠,或向有關管理部門控告廠商欺詐,必要時向司法部門舉報。
如果你是報刊、電台、電視台的編輯、記者,應該抵制「核酸營養品」廠商的廣告費和紅包,拒絕刊登其欺騙性廣告或假新聞。如果你在以前已刊登過這類假廣告、假新聞,應該刊登有關的揭露文章,讓讀者聽到另一種聲音。
如果你是生物醫學界的專業人士,應該利用你的專業知識向公眾講明真相,應該站出來譴責那些被廠商收買而做偽證的同行敗類。
當今,行騙要比打假容易得多,也逍遙得多。在中國個別管理部門、學術界、輿論界自覺不自覺地成為騙子同謀的時候,中國公眾應該自己保護自己,告訴你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看好自己的錢包,讓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我們不指望騙子及其同謀都能得到應有的懲罰,我們只希望有更少的人受欺騙。少一個人受騙,騙局就少一份得以支撐的資金來源。
如果我們還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和良知,如果我們不忍看著中國社會中的腐敗和墮落,那麼就應該為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盡一份力量。抵制騙局,就是每個人可以做也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