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儲存臍帶血嗎
在嬰兒誕生後,胎盤和臍帶向來被當做廢物扔掉。近年來美國出現一些贏利性公司號召父母將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儲存起來以備自己的孩子在將來可能要用到,費用不低,採集費能高達1500美元,以後每年還要付95美元的儲存費。這股風氣現在也刮到了中國。新華社在2001年8 月24日自濟南發了一篇題為「山東媽媽時興儲存臍血為生命投保」新聞稿,稱:
「現在,山東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願意在分娩時保存一份臍血,為孩子投一份生命保險。山東省臍血庫自去年底開展自存臍血業務以來,已經有十四位媽媽為自己的孩子儲存了臍帶血,作為送給孩子的特殊禮物。」「保存臍血的不僅可以救助他人,對孩子來說,從出生時取得的臍帶血萬能細胞,日後使用於本人身上時,完全不會被排斥。」「據山東臍血庫有關人員介紹,要求自存臍血的父母親首先要與臍血庫簽定一份協議,臍血庫在十二年內不能將血液作任何其他用途,即使有患者需要使用,也要徵得保存者書面同意,並可獲取一定報酬。據瞭解,在十二年內保存者共需付費三千多元。」
臍帶血的特殊醫療價值
臍帶血究竟有什麼特殊的醫療價值?是否有必要儲存起來預防不測呢?
臍帶血的特殊價值,在於它含有造血干細胞,能夠用於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統,這對治療白血病和其他與血液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遺傳疾病有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目前治療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將病人的白細胞用化療或輻射殺死後,在病人體內移植入健康人的骨髓。骨髓也含有能產生血液和免疫細胞的干細胞。骨髓移植是所有移植手術中最嚴格的一種,對供體和受體的組織型的配對要求比心臟和腎移植的要求都高。一個人的組織型是由一組基因決定的,這組基因製造一種叫做人類白細胞抗原(簡稱HLA)的蛋白質。HLA分佈於所有人體細胞的表面,免疫系統能夠分辨HLA是屬於自身的還是外來的,那些帶著外來的HLA的細胞將被免疫細胞殺死。人體共有6對主要HLA基因,每對基因由兩個等位基因組成,HLA的等位基因多達30幾種。如果供體和受體的組織配型不好,對受體會是致命的。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受體體內還殘留著自身的免疫細胞,對移植的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將之殺死,使得患者體內不存在免疫系統,極其容易感染疾病。另一種是反過來,移植的骨髓產生的免疫細胞攻擊患者的原有細胞,產生了所謂「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其結果往往導致死亡。
HLA基因位於第6染色體上,兩位兄弟姐妹各從父母雙方得到同一條第6染色體,因而有相同的HLA基因的概率只有25%。兩個人如果沒有親緣關係的話,他們的組織配型可以很好地配對(12個等位基因中有6個相同)的概率則只有400分之一。許多白血病患者就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供體而耽誤了治療。即使那些找到了合適供體做了骨髓移植的,仍有80%會有不同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即使是組織配型良好的同胞之間進行骨髓移植,也還有20%會得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專家們認為這是由於還存在許多未知的次要HLA沒能匹配導致免疫反應。由於新生兒的免疫系統與兒童或成年人的免疫系統不同,移植臍帶血產生的免疫細胞較不會攻擊宿主的細胞,因此臍帶血移植的組織配型要求不像骨髓移植那麼嚴格,也較不容易產生移植物抗宿主反應。調查表明,親屬之間的臍帶血移植,只有5%產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包括1%導致死亡),非親屬之間的臍帶血移植,也只有20%產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包括6%導致死亡)。相反的,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即使組織配型良好,也有47%產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高達33%將會因此死亡。
臍帶血移植還有其他優勢。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其白細胞中都存在著一種「細胞肥大病毒」,這種病毒對正常人是無害的,但是對那些接受移植的患者,因為其免疫系統受抑制,任何病毒都可能是致命的。事實上,由於骨髓移植帶來的細胞肥大病毒,導致了10%的患者死亡。而只有1%的新生兒在子宮中感染了細胞肥大病毒,因此在這方面,臍帶血移植也要安全得多。臍帶血移植在時間上也有優勢。尋找骨髓移植的供體很花時間,平均需要4個月。在這段時間內,供體候選人要被抽血檢驗組織配型以及檢測各種病毒。而臍帶血在儲存之前已經經過了組織配型檢驗和病毒監測,一旦需要,三、四天內即可提供。
有必要保存臍帶血嗎?
臍帶血移植既然有這些好處,是否在分娩後要保存起來,「為孩子投一份生命保險」呢?並不需要。一個孩子需要進行臍帶血移植的概率極低,只有十萬分之一。為這麼低的概率花那麼高的儲存費用,是不值得的。而且,萬一需要臍帶血移植,一般也不能用自己的臍帶血,因為如果所要治療的疾病是遺傳導致的話,臍帶血同樣攜帶著突變的基因,移植自己的血液是無濟於事的。當然,如果在移植之前,能夠用基因療法修正臍帶血中的突變基因,那麼是可以用自己的臍帶血進行治療的。但是,在近期內,還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在現在,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為自己的孩子儲存臍帶血只是浪費錢,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生過患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免疫疾病的兒子,或有這類遺傳病的家族史,儲存臍帶血才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親屬用到臍帶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手術也更可能成功。
總之,不要被贏利性臍帶血庫的廣告所打動,絕大多數家庭根本不必用這種方式「為生命投保」。但是把臍帶血扔掉也太可惜,應該捐獻出去,讓需要它的人利用。美國有由政府資助的公共臍帶血庫,免費接受捐贈和提供臍帶血,已有數百人的生命因此得救。中國也應該建立類似的公共臍帶血庫,而不應該只是想著借此贏利。
就像許多生物醫學技術,臍帶血移植也面臨著一些倫理道德問題。2000年9月,美國加州一位名叫莫莉的8歲小女孩,因為得范克尼貧血症(一種致命的遺傳病)而接受了臍帶血移植,所用的臍帶血來自剛出生的小弟弟亞當。這次手術之所以引發爭議,是因為莫莉的父母是為了能給莫莉提供臍帶血,而特地再生一個孩子的,而且亞當是用體外人工受精的方法(即試管嬰兒)從一組胚胎中選出的。在將後來發育成亞當的胚胎植入子宮之前,醫生對其進行了檢測,以保證他不帶有范克尼貧血症基因,而且組織型與莫莉相匹配。像這樣為了取得合適的臍帶血治療,有選擇地懷孕,是否道德呢?一個專門的生物倫理委員會對這一案例進行了討論後,認為它是道德的,因為提供臍帶血對亞當的健康沒有任何影響。
對臍帶血的擁有權,過去也有爭議:它是屬於父母雙方,母親一方,還是嬰兒所有?對這個問題,美國生物倫理學界已有了共識。臍帶血屬於嬰兒所有,但是在嬰兒成年之前,父母對它有監護權。父母可以捐獻臍帶血,也可以用它去治療嬰兒的兄弟姐妹的疾病,這都是合乎道德的。如果該嬰兒以後也需要進行臍帶血移植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臍帶血,但是自己的臍帶血已被其父母用掉,這雖然不幸,卻不是不道德的。
公共臍帶血庫
更受關注的是對公共臍帶血庫的管理和使用。如果臍帶血的提供者患有遺傳病,那麼他的臍帶血中干細胞也攜帶著能導致遺傳病的基因突變。這類遺傳病(例如先天性貧血症或免疫疾病)在剛出生時難以檢測,可能要過幾個月或幾年才表現出來,而到那時候,他提供的臍帶血可能已被移植給別人,將遺傳病「傳染」給了受體。為了避免這種危險,臍帶血庫應該對臍帶血進行6到12個月的檢測,並與提供者的家庭保持聯繫,以確保提供者是健康的。這樣就需要長期保存捐獻者的記錄並持續跟蹤捐獻者。但是這麼做,卻有可能侵犯了捐獻者的隱私。美國公共臍帶血庫在現在的通行做法是,首先要求願意捐獻臍帶血的父母填寫詳細的問答,匯報家族病史和性生活史。如果從答卷中發現臍帶血的質量可能會有問題,即不儲存其臍帶血。對儲存的臍帶血,在幾年內保留捐獻者記錄,之後銷毀記錄,讓臍帶血成為匿名捐獻。這麼做仍然存在危險,因為有的遺傳病會在多年以後才表現出來,但這是在保證安全和保護隱私之間,所能達到的最好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