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熒焰火起膏肓——將艾灸療法徹底說清楚
大師手記
祖國醫學中的灸法,是經歷幾千年臨床實踐驗證的有效的一種醫療方法。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說。所謂七年之病,是形容一些疑難頑固的慢性疾患,三年之艾,則表示用艾以陳者效力較好的意思……灸治的適應證很廣,如哮喘、虛勞、傴僂、咳嗽、腫脹、痞塊、洩瀉、痢疾、呃逆、消渴、癇證、頭風痛、痺證、癃淋、疝氣以及兒、婦、外、傷各科的某些疾病,多至不勝枚舉。
——裘沛然摘自《壺天散墨:裘沛然醫論集》
養生館
中醫刺激經絡的方法有很多種,時下艾灸法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睞,除了其特殊的療效之外,還在於它的專業性要求不高,便於家庭操作。裘沛然教授同樣對艾灸法情有獨鍾,專門撰文倡導,認為它「能起沉痾」。與此同時,裘老也提醒大家,艾灸療法並不是隨手就用那般簡單,它同樣需要一些基本知識。
1.艾灸療法常用種類
(1)艾條灸法顧名思義,就是將艾條點燃後置於腧穴或病變部位上進行熏灼的方法。艾條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由艾葉製成的「無藥艾條」,一種是摻入其他藥物粉末的「藥條」。藥店銷售的多為無藥艾條,對頑固性疾病效果不太明顯,有條件者可自制「藥條」。在具體操作上,艾條灸法又可分溫和灸、雀啄灸、熨熱灸等。
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距0.5∼1寸左右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處灸3∼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
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對施灸部位,似鳥雀啄米狀,一上一下地進行艾灸。多隨呼吸的節奏進行雀啄。一般每處可灸3分鐘左右。
熨熱灸:將點燃的艾條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膚0.5∼1寸左右,平行往復迴旋施灸,如熨衣服一般。一般每處灸5分鐘左右。
(2)艾炷灸法
把艾絨做成圓錐形的艾炷,大的如半截棗核,小的如麥粒,把它在穴位上灸,就是艾炷灸。艾炷灸又分為化膿灸與非化膿灸兩種。
非化膿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感到灼熱時即去掉,一次可灸3∼9壯,病情嚴重者可適當增加。
化膿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感到灼熱時仍繼續進行,直至艾炷燒及皮膚表面,使皮膚起泡充血或表皮紅腫流水。灸破後表皮局部多會化膿,一般不需處理,化膿後結痂即痊癒。
(3)隔物灸法
又稱為間接灸法,與直接灸法相對應,是指在艾火與皮膚之間放置隔熱物的灸法,它並不是一種單獨使用的灸法。根據間隔物的不同,又可分為「隔姜灸」、「隔蒜灸」、「附子餅灸」等類型。間隔物的製作很簡單,以隔姜灸為例,只需將鮮姜洗淨後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中間用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艾條灸與艾炷灸均可隔物。
2.艾灸療法的補與瀉
艾灸療法與其他療法一樣,也分為補法與瀉法,以達到「虛者灸之,則正氣得扶;實者灸之,則邪氣得除」的功效。總的原則為:刺激性較弱的為補法,刺激性較強的為瀉法,前者灸至皮膚略紅即可,後者則以灸後發泡或形成灸瘡為宜。下面,我們從艾條與艾炷兩種灸法具體進行闡述:
(1)艾條灸的補瀉
艾條灸的補瀉,關鍵在操作技術上。用艾條溫和灸或迴旋灸,每穴每次3∼5分鐘,可起到促進生理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的作用,即為補法;而用艾條雀啄灸,每穴每次5∼7 分鐘,約60∼100下,可根據病情適當延長時間或增加灸的強度,可起到鎮靜、緩解、制止、促進正常的氣血運行等作用,即為瀉法。另外,施補法時,艾條宜小而細;瀉法時,艾條宜大而粗。
(2)艾炷灸的補瀉
艾炷灸補法:點燃艾炷後,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且時間宜長,作灸壯數較多,艾炷大。灸治完畢後用手按壓施灸穴位,謂之真氣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緩進,發揮溫通經脈、驅散寒邪、扶陽益氣、行氣活血、強壯機能的溫補作用。
艾炷灸瀉法:點燃艾炷後,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灼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艾炷小,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則謂開其穴而邪氣可散,可使火毒邪熱由肌表而散,從而達到以熱引熱的目的。
3.艾灸療法注意事項
(1)在過饑、過飽、醉酒、勞累、情緒不好、陰虛內熱等情況下,患者要慎用艾灸。
(2)心臟、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體發炎部位禁灸,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也不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