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教授說:
治療與五臟六腑相關的病症,可以直接選取隸屬於該髒或者該腑的經絡上的穴位治療,這叫循經取穴。
穴位是人體的天然大藥。利用穴位,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治療疾病。
古人把「血氣」看成生命的主要特徵,《論語·季氏》將人的一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少年,此時「血氣未定」;第二階段是壯年,此時「血氣方剛」;第三階段是老年,此時「血氣既衰」。《管子·水地》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這裡把地面上的水比作人體裡的血氣。地面的水需要流通,人體裡的血氣也需要流通。人體裡的血氣(就是我們常說的氣血)在哪裡流通呢?就是經絡。經絡在人體裡的作用異常重要,它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它一方面運行人體的物質基礎——氣血,一方面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處,所以無論是醫家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可不瞭解一些經絡知識。
人體的經絡主要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我簡單說一下,大家可以有個初步的認識。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也叫十二正經,這是相對於奇經八脈而言的。這十二條經脈的命名分別由手足、陰陽、臟腑三部分組合而成。
手足表明經脈在上、下肢的分佈不同,手經表明經脈的外行線路分佈在上肢,相應的,足經表明經脈的外行線分佈於下肢。
陰陽表明經脈的陰陽屬性和陰陽之氣的多與少。陰衍化成太陰、少陰、厥陰,表明陰氣的由多到少,陽衍化成陽明、太陽、少陽,表明陽氣的由多到少。
有不少朋友對陰陽的這幾種稱謂感興趣,問我它們是什麼意思。我簡單解釋一下。「太」和「少」的意思很好理解,單看字面就知道:「太」是多的意思,「少」是少的意思。那麼什麼是「厥陰」和「陽明」呢?《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陽明」是「兩陽合明也」,「厥陰」是「兩陰交盡也」。什麼意思?「兩陽合明」,一個太陽,一個少陽,把太陽和少陽加起來,陽氣就更多了,所以陽明的陽氣最多。厥陰呢?「兩陰交盡」,太陰和少陰都快沒了,所以陰氣最少。
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程度,三陰與三陽之間組成對應的表裡相合的關係,從而使陰陽之氣達到大體平衡。陰氣最多的太陰與陽氣最多的陽明相表裡,陰氣第二多的少陰與陽氣第二多的太陽相表裡,陰氣最少的厥陰與陽氣最少的少陽相表裡。三陰三陽的名稱廣泛應用於經絡的命名,所以我們說十二經絡的時候,會說到表裡經,手的三條陽經與手的三條陰經分別相表裡,足的三條陽經與足的三條陰經分別相表裡。表裡經就像一對夫妻,陽經主外,陰經主內,它們共同作用,能夠起到非同一般的防病、治病的作用。
臟腑表明經脈的臟腑屬性,比如腎經表明該條經脈屬於腎臟,大腸經表明該條經脈屬於大腸腑。人體有心、肝、脾、肺、腎五臟,有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六腑,五臟六腑加起來共11個臟腑,為了與12條經脈配對,又把心包看作一髒,這樣,六髒與六腑正好與十二經脈組成一一對應的關係。六髒屬陰,六腑屬陽,所以手足三陰經對應六髒,手足三陽經對應六腑。
明白了十二經脈名稱的組成,我們便對十二經脈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具體說來,這十二經脈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內經·海論》說:「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這句話概括地說明了十二經絡的分佈特點,即:在內部,它們隸屬於臟腑;在外部,它們分佈於四肢、頭和軀幹。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利用穴位防病治病的時候就方便多了:治療與五臟六腑相關的病症,可以直接選取隸屬於該髒或者該腑的經絡上的穴位治療,這叫循經取穴。比如肝火旺盛,心情不好,我們就可以在肝經上選取穴位治療,如期門等。同時,由於十二經絡「外絡於肢節」,廣泛分佈於四肢、頭部、軀幹,所以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規律,某一部位發生病變,可以在經過該部位的經絡上選穴治療。比如牙痛,足陽明胃經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治療牙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胃經和大腸經上選取穴位治療,如合谷、二間、內庭等。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不同,它們既不直接隸屬於臟腑,也沒有表裡配合的關係,而是「別道奇行」,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起著統帥、聯絡其他經絡和調節氣血的作用。所以,奇經八脈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奇經八脈有八條經脈,分別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督脈行於身體的後正中線,統帥一身之陽,任脈行於身體的前正中線,統帥一身之陰。其他各條經脈的循行和功能也各有特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些其他資料,深入瞭解一下它們的功能特點,這樣,今後利用穴位養生,心裡就有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