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節氣吃,就能補元氣:飯食養元法
俗話 說:「民以食為天。」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功能的精微能量源於食物,從食物中獲取元氣,是人體的基本功能。我前面講過,元氣是體內的中正平和之氣,缺之則虛, 過猶不及,而藥物往往是有偏性的,像人參、鹿茸偏熱,燕窩偏涼,阿膠偏粘膩……所以,只有當人體出了問題,失去平衡了,才需藥補,而健康人要想補元氣,一 定要吸取性味平和的食物。但有人會問:「我們每天都在吃飯呀,怎麼還是元氣虛呢?」因為我們雖然每天都在吃飯,但並不代表會吃。很多人吃了一輩子的飯,卻 並不知道應該按照節氣去吃飯。
如何 通過吃飯來補養元氣呢?首先要注意什麼時間吃什麼食物。因為,五穀雜糧、糧蔬果畜生長於天地之間,吸收天地之元氣,不同的食物生長的季節不同,性質也是不 同的。例如夏季盛產的西瓜,就一定要在夏季最熱的時候吃,因為西瓜性質寒涼,而如果放在秋季或者冬季吃就會傷元氣。
人的元氣雖然是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但有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滋養,所以古代名醫李東恆說:「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隨著四季更替,根據寒熱溫涼不同變化的氣候,需要人補充不同的食物。總體來說:春養肝,吃青綠色食物;夏養心,吃紅色食物;長夏養脾,吃黃色食物;秋養肺,吃白色食物;冬養腎,吃黑色食物。
不同顏色的食物代表著不同季節的元氣,當然這只是個大的範圍,具體落實下來,就要學習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了。因為每一個節氣的氣候都會不同,人體的氣血也會隨之變化,只有跟上了節氣的腳步,人體才能借助天氣養足元氣。
中醫講:「胃以喜為補。」如果你摸清了胃的脾氣,搞懂了它的喜惡,只要去吃對應的食物就可以養元了,這樣一來,養生在吃喝間就完成了,豈不又方便又享受?我想,這也是很多朋友接受和喜歡中醫養生的原因。
話說回來,未必每個人都真正懂得吃出健康的學問,所以我們下面就要來研究一下,胃到底喜歡吃什麼?
大寒到驚蟄(1 月20 日∼ 3 月20 日)
氣候特點:正是春陽升發的時節。
食物:多吃豆芽、筍、韭菜一類具有升發效果的食物。要多吃點兒甜的,少吃點兒酸的。
節氣養生的特點:幫助人體陽氣能量的啟動,有助於全年和第二年保持充沛的精力。
春分到立夏(3 月21 日∼ 5 月20 日)
氣候特點:陽氣升發得很旺。
食物:增加綠色蔬菜的攝入,多吃苦菊、莧菜、生菜這一類「滅火菜」。
節氣養生的特點:這段時間陽氣升發的趨勢很旺,已經不再需要助升發的食物了,忌吃辛辣食物,少吃雞肉、羊肉、筍、海鮮等發物。
小滿到小暑(5 月21 日∼ 7 月22 日)
氣候特點:熱季。
食 物:多吃番茄、西瓜、草莓一類瓜果食物以及小米、大麥、紅豆、玉米和綠葉菜,少吃辛辣、過甜、過鹹或者過於油膩的東西。不要以為天熱就去多吃各種冷飲,其 實,這是胃最怕的。往往在夏天,吃涼食容易導致腹瀉、痢疾,所以要特別注意。節氣養生的特點:夏季對應心臟,要多吃紅色的食物來養心。夏天天氣炎熱,所以 人體的陽氣都被調動到體表,是「盛於外而虛於內」的情況。
大暑到白露(7 月23 日∼ 9 月22 日)
氣候特點:天氣悶熱潮濕。
食物:薏米、冬瓜、山藥、紅薯、小米等健脾、養胃、祛濕的食物最適合在此時食用,你要抓緊用山藥冬瓜湯、山藥薏米粥或者薏米紅豆湯去慰問我們的脾胃。
節氣養生的特點:這是一年中脾胃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所以很多人一到這會兒,就沒有胃口,一旦冷飲吃多了就很容易出現食慾不振、胃痛、胃脹等情況。其實這就是胃在「抱怨」了,我們一定要在這個時段的飲食要多顧及一下它的感受。
秋分到立冬(9 月23 日∼ 11 月21 日)
氣候特點:天氣乾燥。
食物:增加各種湯湯水水來保養身體,例如多喝百合銀耳粥、紫菜鴿蛋湯等,把肺潤一潤,補一補,讓它卯足了勁,好準備接下來的冬令進補。
節氣養生的特點:這段時間人體的陽氣收斂,乾燥的天氣不僅會傷肺,也會使我們的胃不舒服,天氣燥胃火就重,口氣、便秘等都是有胃火的表現。
小雪到小寒(11 月22 日∼ 1 月19 日)
氣候特點:氣溫逐漸下降到最低點,天氣寒冷。
食物:多吃些白蘿蔔,以清理腸胃,平衡內熱,欲補先清,這樣才能補得更踏實。
節氣養生的特點:寒季開始了,正是「陽氣虛於外而盛於內」的時候,胃的陽氣很足。尤其冬至前後,可以說正是胃的節日,但是要先做好欲補先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