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五臟、五行、五色對應表
我國古代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到五行的重要性,世界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他們在不斷的相生相剋中維持著平衡。傳統醫學認為,人體也是一個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統一整體。因此,養生也需要尊重五臟、五行、五色的相互關係。如表1-1所示:
表1-1 《黃帝內經》五臟、五行、五色對應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色之見死色見青如草茲者死色見赤如衃血者死色見黃如枳實者死色見白如枯骨者死色見黑如炱者死
五色之見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五藏所生之外榮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色味當五臟青當肝
酸
青當筋赤當心
苦
赤當脈黃當脾
甘
黃當肉白當肺
辛
白當皮黑當腎
鹹
黑當骨
生死面相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黃帝內經》云:「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說明了五味、五臟、五行的對應關係,具體如表1-2所示:
表1-2 《黃帝內經》五臟、五行、五味對應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鹹
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五味所合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咸表
五味所走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靈活)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口渴)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煩惱)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心中空虛)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嘔吐)
五味所禁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五味 所傷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多食酸則肉胝縐而唇揭(味過於 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五宜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黃,宜食鹹肺色白,宜食苦腎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肝病者宜食梗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脾病者宜食大豆、豬肉、栗、藿肺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五臟所苦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五臟所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補用辛補之用鹹補之用甘補之用酸補之用苦補之
瀉酸瀉之甘瀉之苦瀉之辛瀉之鹹瀉之
美容小課堂
日本 曾經流傳過一種神奇的「五色蔬菜湯」,不但營養齊全、色澤豐富,而且還具有抗癌、排毒利尿、美容養顏的功效。因此受到了很多女性朋友的青睞,並在各個國家 之間廣為傳播。五色蔬菜是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的蔬菜熬成的湯,簡單易作。做法:取1/4根白蘿蔔,1/4叢白蘿蔔葉,1/4根大牛蒡,1/2 根胡蘿蔔,1枚香菇,然後將蔬菜連皮切成塊放入鍋裡,加入3倍的水,煮熟即可食用。沒喝完的也不要浪費,可以放入冰箱保存,3天內喝完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