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醫學之林中,中醫學是歷史悠久、方藥最豐富的一個寶庫,具有豐富的實際經驗和理論研究。而中醫抗衰老復方是中醫養生學的精華所在。
歷代醫書的抗衰老
宋代 醫學家陳直撰寫的《養老奉親書》是我國最早的老年養生和老年病治療的專著,其中抗衰老的「老人藥方」內容十分豐富。如「治老人瘦弱乏力豬肚方」:即用豬肚 一個洗淨,將人參5錢、乾薑2錢、川椒2錢、蔥白7莖共搗末,加糯米三合納入豬肚內縫合,以水5升於鍋內,微火煮至爛熟,放溫服用。此方對老人脾胃虛寒有 一定療效。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中的幾個腎氣丸,從主治腎虛方劑的組成來看,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至今仍被臨床應用。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菟絲子丸、無比山藥丸均是固本培元、強身健體、抗衰老的良方。
《世醫得效方》中收集的還少丹、復方五子丸能補腎壯陽,是治老人夜尿多、頭昏腳軟等衰老症的良方。
明代《名醫方論》收集的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四君子湯、天王補心丹、龜鹿二仙膠仍為現今應用的名方。《醫方集解》收集的六味地黃丸,是諸多補腎方的主方,抗衰老中發揮著作用。七寶美髯丹和還少丹也一直是現在用以抗衰老的方劑。
中醫養生學的精華抗衰老復方
近年來,專家們多從補腎、補脾、活血化瘀三個途徑對古代抗衰老方劑進行了研究,發現多數復方具有溫補腎陽、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的作用,對延緩衰老有顯著效果。現選擇其中的11種加以介紹。
1.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淮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六味中藥組成。以熟地黃補腎滋陰為主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是著名的「三補」、「三瀉」的藥 方,不僅能補益,同時有祛除病邪的作用。主要用於腎陰虛或有虛火上炎的症候,表現為:腰膝酸軟無力,骨蒸潮熱,耳鳴耳聾,遺精或夢遺,口舌乾燥、牙齒鬆 動,足跟疼痛等。常用於腎炎、腎盂腎炎、糖尿病、肝病恢復期。
促進生長發育,防止人體衰老,還具有激活免疫細胞、防止化療所致的白細胞下降以及抗結核菌的作用。臨床主要用於腎氣不足、精血衰少所致的男子不育、女子不孕、陽痿、遺精、早洩、頭暈、耳鳴、耳聾、鬚髮早白及肺結核、氣管炎、神經衰弱、慢性肝炎及流感等症。
益壽健身用方
1.保健方
三一腎氣丸(《清代宮廷保健醫方》)
【組成】生地120g,熟地120g,山藥120g,山茱萸120g,丹皮90g,茯苓90g,澤瀉90g,鎖陽90g,龜板90g,枸杞子90g,牛膝 90g,黨參60g,麥冬60g,天冬60g,知母30g,黃柏30g,肉桂30g,五味30g。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g,每次1丸,白開水送下。
【功效】滋陰補腎,培元固精。
【主治】年邁體弱,腰腿酸軟,納呆少寐,頭昏耳鳴,眩暈健忘。
【備註】此方長期服用,對老年人頗宜。
長春益壽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天冬60g,麥冬60g,人熟地60g,山藥60g,大生地60g,杜仲60g,山茱萸60g,雲茯苓60g,人參60g,木香60g,柏子仁 60g,五味子60g,巴戟天60g,川椒30g,澤瀉30g,石菖蒲30g,遠志30g,菟絲子120g,肉蓯蓉120g,枸杞子45g,覆盆子 45g,地骨皮45g。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日服50丸,漸增1個月後服60丸,百日後可服80丸,每日早上1次。
【功效】調陰陽,補虛損,壯筋骨。
【主治】未老先衰,鬚髮早白,腰酸體倦,神衰力弱,婦女月經病。
【備註】久服可烏髮壯神健步。
長壽廣嗣丹(《清代宮廷保健醫方》)
【組成】熟地60g,茯苓60g,山藥60g,山茱萸60g,金纓子60g,故紙60g,葫蘆巴60g,鹿膠60g,赭石子15g,肉蓯蓉15g,巴戟 15g,川楝15g,大茴香15g,杜仲15g,枸杞子15g,韭菜子15g,沉香15g,蟬蛻15g,肉桂15g,附子15g,青鹽15g,龍骨 15g,蓽澄茄15g,五味子15g,黃柏3g。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約3g,每次1粒,白開水送下,每日2次。
【功效】溫腎助陽,益髓添精。
【主治】下元虛損,久無子嗣,陽痿不舉,腎寒精冷,遺尿不禁,腰腿酸軟,行步無力,眼花耳鳴,牙齒松落,鬚髮早白,納呆神疲。
【備註】本方系《千金方》八味腎氣丸,東垣無比山藥丸及景岳右歸丸加減而成。久服可健身壯體。
左歸丸(《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250g,山藥120g,枸杞子120g,山茱萸12Og,菟絲子120g,鹿膠(炒珠)120g,龜板膠(炒珠)120g,川牛膝90g。研末,煉蜜為丸,每次9∼12g。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滋陰潛陽。
【主治】久病體虛,肝腎精血虧損,年老早衰。症見耳聾失聰,形體消瘦,腰腿酸軟,眼花眩暈,神疲口燥,盜汗遺精,小便自遺,虛熱往來。
【備 註】本方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意,用於治療肝腎精血虛損之證。方中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補肝腎益陰血;龜甲膠、鹿角膠為補腎要藥,前者補陰,後者補 陽,二藥合用峻補精血,調和陰陽;枸杞子、菟絲子平補肝腎,川牛膝強腰壯膝。本方陰中寓陽,無陰柔太過之弊。本方與六味地黃丸比較,取其六味地黃丸中的 「三補:地黃、山藥、山茱萸」,去掉了「三瀉:茯苓、牡丹皮、澤瀉」,故為純補精血之劑,用於純虛無邪者為宜。原方加減法:「如真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宜 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冬各三兩;如火灼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三兩;如大便燥結者,去 菟絲子,加肉蓯蓉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血虛微滯者,加當歸四兩;如腰膝酸痛,加杜仲三兩;如髒平無火而腎氣不充,加補骨脂三兩,蓮子肉、胡桃 各四兩,龜甲膠可不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