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動存在週期性節律,這種節律經過長時期的適應,與自然界的節律(如晝夜變化、四季變化)相一致,被稱為「生物鐘」。但為什麼會存在生物鐘呢?
生物鐘週期精確
哈佛醫學院與波士頓布裡格姆婦科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人體內部生物鐘的運行有精確的時間週期。他們對平均年齡為24歲的11名健康男子和平均年齡為 67歲的13名健康男女進行了研究。他們把每個人關到一間沒有任何時間提示的屋子裡達一個月之久,並且嚴格控制室內的光線。研究小組通過改變試驗對象的上床時間來打亂他們的睡眠週期,並記錄下他們的體溫和激素水平。結果發現,這些人的平均生理節律週期為24小時11分。
人體有第二生物鐘
日內瓦大學分子生物系的一組研究人員確認,人體器官中的幾乎所有細胞都具有第二生物鐘,這些細胞均按照太陽的升落來製造蛋白質。
研究小組說,如果一隻實驗鼠被強迫連續數天由晚間進食改為白天進食,為適應新的作息時間,其肝臟生物鐘就會逐漸放慢製造解毒酶的週期(這種酶有助於消化)。但程序的顛倒只會發生在肝臟、腎臟和胰腺中,因為人體生物鐘仍然按照最初的節律發揮功能。
生物有飲食生物鐘
科學家們將驅動體內生物鐘的基因之一「PERlODI」與螢石的發光酵素結合在一起,培育出一種特殊的老鼠,它的體內細胞可以週期性地發光。
研究 人員將這種老鼠放入室內,利用人工照明反覆製造白晝和黑夜,每12小時變換一次。老鼠本來是夜間活動、白天睡覺,研究人員分別在白天和夜晚餵食老鼠,調查 老鼠大腦和肝臟細胞的節律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兩種老鼠視交叉細胞的節律變化一模一樣,大腦生物鐘並未受到餵食時間的影響。在連續4天白天餵食的老鼠和夜 間餵食的老鼠之間,肝臟的節律變化大約相差10小時。這意味著,肝臟等消化器官有獨自的生物鐘,在改變餵食時間的情況下,動物擺脫了大腦生物鐘的控制。這 種生物鐘就是飲食生物鐘。
光可調整生物鐘
科學家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說,他們第一次證明人類的眼睛對短波長的可見光比較敏感,而且眼睛還可以向人體的生物鐘傳遞信息,這使我們可以人為地控制醒來和入睡的節律變化。
英國薩裡大學生物醫學與生命科學院的德布拉?斯基恩及其同事對22名受試者進行了總共215次光照試驗。
結果證明,人類視網膜上存在一個以前從未被發現的既不是視桿也不是視錐的感光器系統。受試者的反應表明,暗藍色光(短波長的可見光)的照射使他們的身體對褪黑激素的抑制加強,而這種現象並不是已知的人類視網膜上的感光器引起的。
德布拉博士在談到試驗結果時說:「我們的發現將在用光照維護人類健康方面發揮作用。有些人特別需要調整和控制自己的生物鐘,以便可以在夜間(這時人體的正常反應告訴我們該睡覺了)工作時保持更高的效率。」
正確地利用生物鐘
按一定的時間表服用藥物,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夜間任何人肺部的工作效率都不如白天高,所以哮喘病人往往在夜裡呼吸更困難。因此,有些哮喘病專家把某些藥物的夜間服用劑量增加為早上的2倍。
加拿大醫生正用時間療法對118個白血病患兒進行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醫生在下午至晚上對這些孩子進行化療,患者就比較容易承受,因為研究表明,健康的細胞主要在上午分裂,而癌細胞是整天分裂,因此,下午或晚上進行化療大概會少殺死一些健康細胞。
人類一定要正確地利用生物鐘。如果人不遵守生物鐘,一天兩天會感到累,長年累月人就會生病。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工作造成的後果是:思想不容易集中、健忘和情緒不好。更可怕的是,如果生物鐘被破壞,人就更容易染上毒癮。
生物鐘仍有待研究
因為 生物鐘的作用,生物應該能感覺到白天的長短,但是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生物鐘結構似乎不同。迄今科學家仍沒有弄清楚這是為什麼。鳥類在視網膜和松果體內也有生 物鐘,但即便是麻雀和鵪鶉的生物鐘,各自的結構也不一樣。生物鐘基因是如何發揮作用並如何與生態系統聯繫在一起的呢?這些都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