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 就是在生物體細胞內合成的具有蛋白質性質的一切觸媒的總稱。簡單地說,就是保證生物體能夠完成最基本生理活動的基礎條件。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只要是有生 命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酶的存在。比如說植物的種子從開始發芽就有了酶的活動。然後芽長成葉再長出干,都離不開酶的活動。我們人類的生命活動也是靠大量的 酶來完成的。不僅消化吸收、細胞的更新換代以及新陳代謝需要酶,而且分解進入體內的毒素等也需要酶的活動才能夠完成。所以,酶的數量和活性程度對健康有著 很大的影響。
人體內所含有的酶有5000多種,但並不是所有的酶都是在人體內合成的。酶分為在體內合成的酶和從外界食物當中攝取來的酶兩種。在體內合成的酶中腸道細菌合成的酶一共有3000多種。
腸胃狀況好的人其特點,就是一直都吃含活性酶高的新鮮食物。他們有良好的腸胃環境,有了好的腸胃環境才能使腸道內的細菌更好地合成高活性酶。
腸胃狀況不好的人,他們在日常飲食習慣中,無謂地消耗了大量的酶。吸煙、酗酒、大魚大肉,食品添加劑、濫用醫藥用品,等等,都會無謂地消耗大量的酶。
體內的酶如果很豐富,那麼,生命體就充滿能量,就能提高免疫力,就能有效抑制體內酶的消耗,始終保證酶充足的含量,這是保持健康的關鍵所在。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化工廠,那麼酶就是這個化工廠的幾乎所有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沒有酶的催化,生命活動就會停止。
許多中毒性疾病導致死亡,就是毒物侵入人體使一些酶的催化活動停止。科學測試說明,酶所催化的生化反應速度比沒有催化的反應速度大約快1000萬倍,比最快的無生命界的化學催化反應速度也要快上千倍,至今人類還沒有合成這麼高效的催化劑。
幾千 種酶在生命體內活動,幾乎參與生命活動的全部,但卻表現得那麼井井有條,各司其職,恰到好處。更神奇的是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會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 而變化。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酶在人體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量的變化,另一個是質的變化,即酶的活性的變化。下列因素影響酶的變化:年齡、發育 情況、生理病理變化、藥物治療、免疫功能、激素變化、環境適應、飲食結構,以及學習勞動運動休息睡眠等。
年輕 人體內酶的數量是充足的,隨著年齡的增加酶的數量反而漸漸減少。數量減少了,生化反應速度自然就會慢下來,人的活力不足。這個過程目前還不能改變,但可以 通過一些方面的改善,使酶的數量的減少速度放慢,比如通過改變飲食結構。例如日本新谷弘實先生發明的「新谷飲食健康療法」,就是希望通過飲食來保持酶的數 量和活性以增進健康。
人的生理變化和激素變化對酶的影響,不僅受生理變化和激素變化週期性影響,還受人的神經活動和心理活動的影響。醫學研究證明,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腦調節,而下丘腦受中樞神經調控。所以人的神志活動對酶的數量和活性有很大的影響,平和的心態正常的情緒有利於酶的催化效率。
酶的催化反應還需要一個適宜的環境。科學家發現,一般在37 左右,接近中性的環境下,酶的催化效率非常高。除了受溫度、酸鹼度影響外,酶催化的對象(即所謂底物)和酶液本身的濃度,都對酶的活性有影響。這就對許多專家強調要保持體內酸鹼平衡和保持體內適宜的水分,不難理解了。
上面談到的任何因素對酶的數量和活性都有影響,但酶也並非那麼嬌貴,有很大的彈性空間。雖然人對酶的認識還很不完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的任何生命活動,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任何對酶的干擾超過它的彈性空間,都會導致催化反應異常,造成代謝混亂,甚至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