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 物種的平均壽命和最高壽限都相當恆定,但個體的壽命卻存在較大的差異。科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人類子女的壽命與雙親的壽命有很大的關係。他們推測,人類的 壽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遺傳,衰老過程很可能與分化、發育一樣,是由遺傳程序早已安排好的。因此,細胞中是否存在「長壽基因」與「衰老基因」,越來越 受到科學家的關注。
科學家利用模式生物,對衰老相關基因的研究已獲得顯著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變異老鼠比正常老鼠壽命長1/3,原因在於長壽老鼠體內有一種變異的基因p66shc,它能抵抗體內細胞和組織的氧化反應。
在人 類衰老相關基因研究方面也有一定成果。研究人員跟蹤觀察308名年齡在91~109歲之間的長壽老人,發現他們4號染色體的一段基因與眾不同,有可能蘊含 「長壽基因」。意大利和芬蘭的研究人員曾對185名芬蘭百歲老人做過研究,發現壽星體內的E*2基因可以促進長壽。此外,不同作者分別報道人染色體1、 6、7、11、18與X可能各自都存在著與衰老相關的基因。
細胞衰老時增殖能力下降,數量減少,這就導致器官組織衰老。反之,多種組織出現退行性變,功能減退,使細胞生存環境欠佳。兩者因果交替,是引起個體衰老諸因素中重要的一環。
器官 衰老分生理性衰老與病理性衰老。同一物種中的不同個體,同一個體中的不同器官,其衰老速度都是不相同的。對人類而言,從出生到16歲前各器官的功能逐漸完 善,從16~20歲到30~35歲處於平衡狀態,從35歲開始有的器官功能開始減退,其衰老速度隨年齡而增加。如果以人30歲器官的功能為100的話,則 每增加1歲其各種生理功能(休息狀態下)下降分別為:神經傳導速度以0.4%下降,心臟輸出量以0.8%下降,腎過濾速度以1.0%下降,肺最大呼吸能力 以1.1%下降。因此,肺可以被認為是最容易衰老的器官,其次是腎臟的腎小球,接下來是心臟,而神經、腦組織的衰老速度相對慢一些。各組織器官功能隨年齡 增長而呈線性下降,所以老年人更容易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