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子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秋天。
南匯城。
當時的南匯屬於雲間府,還是一個小縣城,現在是上海的一個縣。
幾千雙眼睛緊緊地注視著城外的動靜,這些人緊皺著的眉頭顯示著誓死的決心。
城外,煙塵漸近,殺聲震天。
原來,這是當時屢犯沿海地帶的日本倭寇進攻到了南匯,全城的居民都已經動員起來,很多臨時參軍的,都拿起了刀槍,要和倭寇決一死戰。
當時的倭寇十分猖獗,對東南沿海的居民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所以老百姓都拚死抵抗。
在出戰的隊伍中,有一對父子,父親叫李府,兒子叫李香。李府是一位明軍的哨官,這次情勢危急,他讓自己的大兒子李香也一起出戰,把十八歲的小兒子李黍留在了城裡。
倭寇越來越近了,隨著一聲令下,鼓聲大作,殺喊四起,明軍衝向倭寇,勢如潮湧。
慘烈的廝殺開始了,當時的倭寇也都是一些亡命之徒,這場戰鬥打得異常艱苦。
最後,倭寇終於被擊退了,但是明軍也傷亡慘重。那對一起上陣的父子兵,李府和李香,都陣亡了。
秋風吹動著郊外的野草,鮮血沁潤著這片土地,陣亡的李府眼睛圓睜著,望著南匯城的方向,似乎在托付著什麼。
聽到父兄陣亡的消息後,李黍悲痛欲絕,他對倭寇恨之入骨,發誓要為父兄報仇雪恨。
第二年,倭寇再次來襲擊,李黍隨明軍奮勇出戰,最終陣亡。
一家三口全部英勇殉國,這一事跡傳遍了江南地區,人們無不為之感動。當時的巡撫在南匯城的東門建了一個忠勇祠,用來祭奠這父子三人。
若干年以後,也是一個秋天,一個中年男人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來到了忠勇祠前,焚香祭祀。
這個中年男人,叫李尚袞,就是李香的兒子。當年父親戰死時,他還只是個頑皮的小孩子,現在,他長大成人,並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兒子。
這兩個孩子,大的叫李中植,剛剛會走路的這個,叫李中梓。
焚香的青煙裊裊上升,秋風吹來,倏忽飛散。小哥倆隨著父親在叩拜著。年幼的李中梓還不懂事,但是他也感受到了一種凝重的氣氛,他瞪大了眼睛,看著祠堂裡面的畫像。
這個剛剛會走路的孩子李中梓,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十幾年後,他將會成為一位著名醫家,救人無數,為後世培養出一大批中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