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牛犢
當時,張錫純和別的年輕人一樣,都在準備科舉。雖然是晚清了,但在當時人的眼中,這就是正途,就好比今天參加高考一樣,絕大多數高中生玩命地讀書,都是為了那三天的考試。
但是,張錫純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看父親和其他的醫生診病。閒暇的時候,父親經常給張錫純講些醫理,這讓張錫純很感興趣。
話說這一天,張錫純見鄰居家裡聚集了很多人,議論紛紛,面露疑惑的表情,張錫純很奇怪: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隔壁的這家有人患了外感病,當時叫做傷寒,因為調理不當,最後變成了「熱入陽明大便燥結證」,這在中醫叫陽明腑實,就是有燥結的大便在腸中,這是因為外邪入裡化熱導致的。一般中醫治療是用張仲景的大小承氣湯類方。
當然,前面治療的醫生和我們想的一樣,開的也是大承氣湯。這個方子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組成,瞧瞧,都是瀉藥。這個方子是著名的寒下之方,專門對付熱邪導致的燥結,一般服用後很快就會奔廁所去,一瀉方休。
但是,這位患者卻非常奇怪,已經服用兩劑的大承氣湯了,卻一點要瀉的意思都沒有。
這讓大家議論紛紛,怎麼回事兒?這位這是什麼病啊?怎麼這些猛烈的瀉藥,他吃了都紋絲不動啊,別不是有什麼別的毛病吧?
張錫純聽了,也覺得好奇,於是趕快跑過來,想一看究竟。
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不如我們把劉肅亭先生請來吧。
這位劉肅亭是誰呢?
原來,劉肅亭是張錫純家鄉的名醫,十里八鄉的人有病,都請他來看。他的手段高明,很多疑難病症都會應手而愈。
大家一聽,紛紛贊成,於是就把這位劉肅亭先生給請來了。
劉肅亭先生診了一下患者,然後提筆開了個方子,就一味藥,叫威靈仙,三錢,煎湯服用。
大家全都揉眼睛--我們沒看錯吧?這麼一個嚴重的病症,您就一味藥,而且這個威靈仙還是一個治療風濕疏通經絡的藥,這和大便燥結有什麼關係啊?
張錫純也是感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位是高手,我們都聽說了,可是憑著我自己有限的醫學知識分析,這也太不靠譜了!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時候,剛剛服下藥的患者突然呻吟了一聲,這下大家全都愣住了,紛紛停住議論,看著患者。
此時屋子裡靜悄悄的,掉根針都能聽見,只見患者呻吟片刻,突然起身,直奔廁所!
甭問,大便通了,這個病也就這麼好了(病亦遂愈)。
張錫純這個佩服啊,這可真是高手啊,果然是應手而愈啊。可是這是為什麼呢?
最後,張錫純實在是忍不住了,就虛心向這位老先生請教,他問劉先生說:「這個威靈仙雖然也有一點通便的作用,但是太小了,它主要是去風濕通經絡的,瀉下的作用和大承氣湯簡直沒法比,可是您用怎麼比大承氣湯還管用啊?」
這位劉先生也不保守,見張錫純年輕好學,於是就和盤托出,他說:「告訴你吧,這位患者雖然服用了大承氣湯,但是因為臟腑氣化阻滯不通,所以藥力並沒有發揮作用,都郁滯在那裡了,所以沒有瀉,此時這兩副大承氣湯還在肚子裡面呢。」
張錫純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劉先生接著說:「我只是用這個威靈仙來通經絡,調氣機,來觸發大承氣湯的藥力,藥力發揮作用了,大便也就通了,這個威靈仙的作用,就好比是放槍放炮時的那個導火索啊。」
張錫純聽了,讚歎不已,他後來自己說:「愚聞如此妙論,頓覺心地開通,大有會悟。」
什麼妙論啊,這是功夫深厚,在看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如此的神來之筆了。
多說一句,前幾天,我在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聽中醫大師余瀛鰲先生的講座,他說治病有「法治」和「意治」之分,「法治」是按照正常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常規,但是還有很多時候需要靈機一動,以意治之,這位劉肅亭先生就是意治啊。
張錫純有了這次經歷,思想上受到的啟發較大。後來不久,就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事居然給了張錫純一個實踐這個理論的機會。
原來,在張錫純的鄰村,有位叫霍印科的小伙子,這位是張錫純的師兄,兩個人天天在一起背誦科舉教材和複習提綱,模擬考試的時候估計也是前後座。
這天霍印科因為點小事兒,生了點氣,「怒動肝火」,然後又患了外感,七八天以後,腹中脹滿,大便燥結,非常難受。請來了醫生一看,常規思路,這是大承氣湯證啊,於是,就開了大承氣湯。
您說怎麼就那麼巧,這位霍印科,服藥後也是紋絲不動,絲毫沒有要瀉下的意思,反而覺得自己的脅下疼痛難耐。
這下,大家全都傻了,這是什麼病啊?怎麼連大承氣湯都沒有效果呢?個別反對中醫的人也開始說壞話了:看到了吧,中醫沒有效果吧?連你們醫聖張仲景的方子都沒有效果!切,還說什麼?偽科學!
這個時候,張錫純突然有所會悟,這難道不是上次劉肅亭先生遇到的情況嗎?
您該想了,別不是張錫純也要效仿劉先生,用威靈仙疏通經絡了吧?
如果您那麼想,說明您還沒有領悟中醫的真諦。中醫的真諦是辨證施治,有什麼證用什麼藥,那次是經絡不通,這次可是脅下脹痛啊,而且是生氣後才患的病,情況不同了啊。
張錫純一診脈,又診得個沉弦有力的脈象,於是他就知道這個病是肝氣鬱滯,肝火盛導致的。所以,他靈機一動,用了疏通肝氣的柴胡三錢、生麥芽一兩,就兩味藥,熬水給患者喝了。
結果,藥喝下去,半個小時以後,肋下已經不痛了,又過了一個小時,大便通下,肚子也不脹了,「病脫然痊癒矣」。
可見,張錫純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領會了中醫的道理,學會圓通運用了。
這些對我們今天的臨床特別有啟發作用。